台灣肥胖兒童比例逐漸攀升,未來對於健康照護必定會是很大的問題。哈佛大學目前負責 Optimal Weight for Life program 的 David Ludwig,曾提出對應小兒肥胖的六個好方法。這些原則也須對於父母以及臨床人員都有莫大的幫忙。
- 讚美-「讚美雖不用錢,效果極佳,但太少被使用」我們儘盡可能不要因為孩子吃了不健康的食物而責備他,反而要在他因吃了對的食物而給他讚美。
- 應變理論-我們常會說對小孩說:「菜吃完以後才可以吃零食/甜點」這樣會讓小孩學習厭惡蔬菜,喜愛零食/甜點。我們不必附於這兩種食物不同的價值。我們也須可以改說:「我們先吃蔬菜,再吃零食」這樣只是告訴小孩餐點的順序,而非評斷這兩種食物。
- 設定現實的目標-沒有人可以輕輕鬆鬆就減掉10公斤。建議建立顯示且容易達成的小目標,不必過於貪心設定太難太多。舉例,小小孩可以設定自己一天不吃零食,大小孩則可以設定自己兩週不碰速食。目標達成後,可以提供非金錢/非食物的小獎勵。例如去看電影,或週末出遊等。目標的選擇應該著重健康習慣的建立,而非減多少公斤。習慣改變後,體重自然就會下降.
- 提早預期可能的障礙-參加生日派對或與朋友去速食餐廳等,都可能對小孩造成困擾。預先與小孩作好準備,一起想好如何因應這些可預期的困境。
- 賦予權利,自我照顧-小孩比較能夠接受自己協助完成的餐點(一起去購買食材,一起到菜園採收,一起烹調等)。與小孩一起準備餐點是培養情感的好方法,藉此也能讓小孩認識食物,進而建立一個健康關係。
- 用愛說不-我們還是可以對不健康的食物說「不」。但是切記我們是對不好的健康行為說不,並非在否定小孩。建議建立明確的規則,而且持之以恆。嚐試用不同的方式來說不。舉例,「你現在不能吃冰淇淋。不然讓你來說說看,除了吃冰淇淋,有沒有其他三樣你想做的事情,我們來選擇其中一項來完成。」
肥胖的小孩需要父母及臨床人員更多的耐心。只要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,相信長大後就能夠減少許多醫療上的浪費。而且這不單影響這個孩童,也有機會改變整個家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