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「腸漏」了嗎?8種常見疾病,竟然都和腸漏症有關。

正常健康腸道黏膜是身體重要的屏障,但是如果黏膜間隙發生漏洞,食物分子、細菌、毒性物質就會趁機闖入體內,這就稱之為「腸漏症」。腸漏症引發症狀反應很多元,除非特別留意,很多人可能一直都不知道。(請參考這一篇:認識腸漏症

以下八種疾病及症狀,都曾被證實與腸漏有關:

慢性食物敏感反應

一旦發生腸漏現象,各式物質會跑到血管內。身體免疫系統會把它們視為入侵者,製造抗體來試圖消滅這些其實無害的蛋白質分子。每當吃下這類食物,抗體就會出現,誘發全身發炎反應。

有些人在進行慢性食物過敏原免疫球蛋白G(IgG)的檢測後發現自己對非常多種食物產生反應。其實,問題不是這些食物,而是腸漏。腸黏膜間隙異常,讓所吃的食物跑到血液,誘發抗體的形成。因此,與其避開這10幾,甚至20-50幾種食物,不如好好的修復腸道屏障功能,從源頭改善慢性食物過敏。

(請參考這一篇,利用5個步驟改善並修復腸道黏膜

營養素不足症

腸漏因為導致消化不良、腸道發炎、破壞協助吸收的攜帶蛋白,引起各式維生素及礦物質不足症。如果平時飲食均衡,卻檢查發現自己有礦物質不足症(例如鐵、鎂、鋅、銅、硒、錳等),就要合理懷疑是否是因為腸漏症使然。

消化功能異常

腹脹、腹瀉、腸絞痛等消化症狀,都有可能是因為潛藏腸漏現象所導致。已有不少證據顯示腹瀉型的腸躁症患者、克隆氏症等,腸道發炎疾病,都與腸漏症、腸道屏障受損有關。

慢性皮膚症狀

腸道功能好,皮膚才會好。很多皮膚症狀,例如痤瘡、乾癬、異位性皮膚炎、酒糟等,其實都跟腸道發炎有關。腸道菌叢會影響皮膚,有學者發現透過補充益生菌改變腸道環境,竟然能改善痤瘡症狀

自體免疫疾病

腸漏很可能導致或加重自體免疫疾病(例如,類風濕性關節炎、硬皮症、自體免疫甲狀腺疾病等)。改善腸黏膜功能,就應該會減少這些疾病的症狀。學者發現很多免疫疾病與腸漏症一樣,因為連蛋白(zonulin)造成的腸道或任何一個系統組織的間隙被破壞,而引起的。

其中麩(gluten)會誘發腸道分泌連蛋白,分解腸壁細胞間的緊密連結,產生更大的縫隙。麩來自於小麥、大麥、蕎麥、黑麥等穀物最外層的表皮。即使對小麥沒有過敏、也沒有乳糜瀉(celiac disease)這種疾病的正常人,過量的麩質也還是可能破壞腸黏膜間隙,引起腸漏,甚至惡化自體免疫疾病。

情感性疾患

憂鬱症、焦慮症、自閉症、過動症等,都被認為與腸漏有所關聯。腸道與大腦有著非常奧妙的雙向聯結,這稱做為「腸腦軸線」。身體9成的血清素(serotonin)是由腸道負責製造,而這個荷爾蒙掌管了我們的心情、食慾、睡眠、記憶等。研究發現腸漏會引起身體釋放促發炎物質,然後造成憂鬱症狀的惡化。

慢性疲勞

慢性疲勞症候群(Chronic Fatigue Syndrome) 指的是超過半年的疲勞感,且無法藉由休息得到修復的慢性症狀。雖然目前致病機轉未明,有好幾篇研究報導顯示,有些病患在治療腸漏以後,慢性疲勞的症狀竟然減緩或痊癒了。

肥胖

如果飲食、運動習慣已做足,體重仍然無法減下來,也許就要懷疑可能是腸漏惹的禍。巴西研究團隊整理出三個導致腸漏與肥胖的共同原因:腸道菌叢失衡、精製飲食、營養素不足。有了健康腸道功能,身體才能有效將不好的物質排出、吸收有益的營養素。

進階急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、腸道通透性檢測等,可以協助確診腸漏症。若有以上的疾病症狀,適合考慮進行這些檢測,並配合專業醫療團隊來透過腸道修復,重獲健康腸道功能,改善惱人的慢性症狀。

「腸漏」的多元症狀

Leaky Gut

DrF結論:

腸漏確實是很多症狀疾病的根本原因(Root cause)。多重症狀的病患,我都會格外用心評估及進行消化功能的檢測。畢竟,有了健康的消化道,身體才能有效吸收重要營養素、排除及代謝不好的物質。


DrF顏佐樺醫師及聯青診所團隊提供「腸道健康諮詢門診」。經由專業評估、檢測,協助從飲食及醫療級營養品,恢復健康消化功能。(聯青官網


延伸文章:

參考文獻:

  1. Zhou et al. Intestinal membrane permeability and hypersensitivity in th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. Pain. 2009 Nov;146(1-2):41-6. doi: 10.1016/j.pain.2009.06.017.
  2. Simrén M, Barbara G, Flint HJ, Spiegel BM, Spiller RC, Vanner S, Verdu EF, Whorwell PJ, Zoetendal EG.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: a Rome foundation report. Gut. 2012 Jul 10. PubMed PMID: 22730468.
  3. Parodi A et al.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in rosacea: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its eradication.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. 2008 Jul;6(7):759-64. doi: 10.1016/j.cgh.2008.02.054. Epub 2008 May 5.
  4. Volkova LA. Impact of the impaired intestinal microflora on the course of acne vulgaris. Klin Med (Mosk). 2001;79(6):39-41.
  5. Fasano A. Leaky gut and autoimmune diseases. Clin Rev Allergy Immunol. 2012 Feb;42(1):71-8.
  6. Maes M, Kubera M, Leunis JC, Berk M. Increased IgA and IgM responses against gut commensals in chronic depression: further evidence for increased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or leaky gut. J Affect Disord. 2012 Dec 1;141(1):55-62.
  7. Maes et al. Normalization of leaky gut i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(CFS) is accompanied by a clinical improvement: effects of age, duration of illness and the translocation of LPS from gram-negative bacteria. Neuro Endocrinol Lett. 2008 Dec;29(6):902-10.
  8. Teixeira TF et al. Potential mechanisms for the emerging link between obesity and increased intestinal permeability. Nutr Res. 2012 Sep;32(9):637-47. doi: 10.1016/j.nutres.2012.07.003. Epub 2012 Sep 7.

你「腸漏」了嗎?8種常見疾病,竟然都和腸漏症有關。 有 “ 4 則迴響 ”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